k8凯发体育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正文

延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k8凯发体育首页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延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延安市教育局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8月25日         

(主动公开)

延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新发展阶段,也是我市教育事业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机遇期。为科学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和《延安教育现代化2035》,现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学前教育抓普惠、义务教育促均衡、高中教育提质量、职业教育上水平、民办教育强规范、特殊教育补短板,教育改革强力推进,办学活力充分释放,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1.普及程度显著提高。2020年,全市有中小学校幼儿园915所。其中普通高中23所,职业中学12所,初中86所,小学240所,幼儿园548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小学教学点19个(不计校数)。有在校学生480509人。其中普通高中44935人,职业中学11434人,初中93203人,小学225538人,幼儿园104977人,特殊教育学校422人,小学教学点605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2015年的95%提高到97.6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5%提高到96.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96.8%提高到97.86%。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50所、省级示范高中5所、省级标准化高中15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95所、市级一类幼儿园143所。全市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认定和省政府“双高双普”评估验收。

2.教育扶贫精准到位。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建立联席工作机制,精准实施学生资助,在全省率先试点升级生源地贷款续贷“远程受理”业务, 累计资助学生171.98万人次、发放资金10.8481亿元。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延安市教育局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延安市“双线三单四强化控辍保学管理模式”入选全国控辍保学工作典型案例,多次在省内交流教育脱贫工作经验。

3.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超过50亿元并逐年递增,均达到当年gdp的4%,20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64.13亿元。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辐射城乡所有公民办学校,实现高中免学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达到普通高中2400元、初中1160元(寄宿制1260元)、小学940元(寄宿制1060元)、幼儿园1300元、特殊教育学校6000元。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1.7亿元、学前免费教育资金8.1亿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3.38亿元。

4.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全市累计投入8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80所,新增学位9.1万个,改造学校旱厕256座,2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建设完成,延安大学新校区建成投用。学校固定资产总值66.28亿元,净增13.14亿元;学校占地面积1020.35万平方米,净增116.2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88.37万平方米,净增76.33万平方米;图书1453万册,净增61.4万册,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一体化成效初显。

5.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师德建设管理办法,全员考核教师。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寒暑假校园长培训和名优教师培养工程,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认定校长任职资格684人,遴选校园长后备人才572人,培养省市级“三级三类”骨干教师2803人,全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全市补充教师7170人,其中特岗计划招聘教师5249人,极大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将中小学校幼儿园纳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奖励范围,设立“延安市优秀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市委、市政府先后表彰奖励优秀校(园)长教师372人,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6.教育信息化全面加快。全市累计建成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平台、县(市、区)教育信息平台13个、校园网291个、计算机教室520个、“班班通”教室6700个、录播教室149个、校园电视台100个、智慧教室138个、远程同步互动教室14个、创客教室66个。所有学校均通过光纤接入县区教育信息平台,网络带宽百兆以上,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启动“智慧校园”示范创建活动和“远程同步智慧互动课堂”建设项目,部署了“延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优课”“微课”和创客等应用活动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一步融合,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7.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基本形成。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打造了“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团”“追寻红色足迹”等德育品牌。全市中考、高考质量连年攀升,二本上线率由2016年37.7%提高到2020年72.77%。延安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成功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24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20所、市级文明校园362所。在2018、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测评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二名。

8.教育公平更加彰显。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规范招生入学管理,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和普通高中集中统一招生,职普招生比达到省定4:6要求,消除大班额1829个;认真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到148.99万人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京沪苏粤等10余省份、62所知名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南师大附中、空军蓝天幼儿园等名优学校示范引领效应日益凸显;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六大学区37个联盟,覆盖学校184所,城乡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视导学校306所,培育起一大批新优质学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宝塔区被确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十三五”教育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发展情况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县城区教育资源短缺,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二是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标准,县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发展还不平衡,“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学校入学压力大。三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总量结构性短缺,尤其是学前教育编制短缺严重,教师年龄、专业、学科结构不均衡。四是立德树人仍需用力。体音美学科相对薄弱,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率攀升,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不够。五是短板弱项比较明显。市县城区民办幼儿园占比高,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薄弱,民办教育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对教育工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召开全国教育大会,高规格、密集性出台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系列文件精神,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在新征程实现追赶超越,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十四五”延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更加深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以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加快追赶超越,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突出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着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地位,超前规划教育、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坚持立足圣地延安办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坚持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对标新时代话语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地域文化和延安精神风貌的示范学校,建设具有延安特色、省内一流的现代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拓宽教育公平宽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着力提高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真正使教育事业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深刻把握新时代延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改革多方协同体系,全面提升延安教育现代化水平。

坚持把服务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将教育发展同延安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同延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大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教育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公平充分彰显,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现代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教育创新和教育治理能力全面增强,初步构建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综合竞争力在全省位居中上水平。

2.具体目标

——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98所,其中幼儿园149所,小学152所,初中68所,高中17所,职中10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7.85%,创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7个。

——义务教育。到2025年,全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56人以上“大班额”全面消除,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3%。

——普通高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5%。全市高级中学优质生源均等化与学校发展多样化、特色化。

——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体相当,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产教融合办学机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基本形成。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配置进一步优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教育质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工作各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基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精准资助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继续实施“校园长后备队伍建设”和“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师能力素养大幅提升;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等方式,教师结构性短缺明显缓解;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得到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

——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教育”发展水平有效提升,人工智能和创客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全市城乡结对帮扶学校实现常态化开展远程同步互动教学、教研和交流,“智慧校园”示范创建成效显著,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评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党委、政府科学履职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更加健全,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化,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结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任务,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智育水平,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强化体育锻炼,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落实劳动教育保障措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合理规划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巩固拓展校园文化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新时代协同育人格局。建设家庭教育骨干队伍,密切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强化学生作业管理,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中小学课后管理,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推行中小学校课后服务“5 2”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按规定免费向学生开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巩固拓展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经验,全面提升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能力。加强中小学医务室(保健室)、心理辅导室建设,配备足够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一体化发展。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力争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

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完善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持续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全市公办园占比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均达到50%以上。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一步增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健全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和核编补充机制,严格队伍管理,提升师资水平。探索乡镇村级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机制,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创建一批省级学前教育试点示范基地。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持续开展防止与纠正幼儿园“小学化”治理活动,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规范办园行为,提升办园水平,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巩固“十三五”时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加快义务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行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建立城乡学校协同发展机制,完善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多层次、多学科、多方式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改革,快速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保障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规范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三)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

加快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视导,统筹建立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评估和支持保障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与北京、上海、广东等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教育合作交流,构建充分彰显时代特点、延安品牌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积极创建省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和省级特色示范高中。到2025年,形成普通高中课程特色鲜明、布局相对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的新局面。

(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高效发展

支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创建工作,推进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各县(市、区)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构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职业院校建设力度,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学位不足问题,开展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双达标”建设。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推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型学校。加大精品专业建设力度,重点发展“三二分段制”五年制高职专业、校企合作专业、“1 x证书”专业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特色专业。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五)推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切实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强化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优化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结构比例和布局,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理顺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体制机制,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财务管理等监管力度。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统筹安排其他学段校外培训。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业务培训、课题申请和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的权利,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保养老保障制度。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信息公开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监督、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教育管理格局。

(六)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落实学前、义务和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优先资助残疾学生。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补足配齐特教班、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支持县(市、区)按照国家要求和实际需求办好特殊教育学校。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增加学前部或附设特殊教育幼儿园,对接收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进行奖补,支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形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特殊教育学校,推进“教育教学+康复”,不断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逐步完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

(七)支持延安大学高质量发展

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延安大学教育实习基地,每年接收延安大学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在延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中,延安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与“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享受同等政策。

(八)推进终身教育健康发展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转型为“延安开放大学”,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设立“延安社区大学”,建立健全市(社区大学)、县(社区教育学院)、乡镇(社区教育学校)、村(社区教育教学点)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大力推进社区教育试验区和示范区建设,加强区域内各类教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开发,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城乡居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扩大社区教育供给,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

五、推进教育重点领域改革发展

(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健全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机制,规范办学行为,扩大普惠资源,强化科学保教。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促进随迁子女与当地户籍学生在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就读比例大体相当。系统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推行选课走班,实施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完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健全监管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工作,强化师德考核,创新教师补充模式,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全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育规划制度,依法保障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要求,推行教育经费绩效管理,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构建集团内学校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健全课后服务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二)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初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富有时代特征、延安特色、较高水平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综合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根本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学生德智体美劳评价办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将教育评价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严格教师资格准入,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施定期注册制度,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从教人员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编制,补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从教,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积极建设师德教育涵养基地。完善教师聘用制度,提升新入职教师学历层次。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建立健全学员遴选及考核机制,落实完成专任教师每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有关政策,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办法,落实班主任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进一步升级。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农村薄弱校、教学点等信息化设备的普及提高,确保“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推进智慧校园示范创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持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新业态,加强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和能力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全面加强教育网络安全防护,切实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五)构建教育开放交流合作新格局

全面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坚持合作办学、名校引领战略,巩固并拓展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教育发达省市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与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南师大附中等名优学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广泛开展培训学习、校际帮扶、师生互访等活动,充分借鉴利用教育发达地区及名优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管理方式,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健全教育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强化民主管理。落实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落实师生权益保障和救济机制,完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机制。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贯彻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落实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六、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保障体系

(一)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贯彻落实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充实督导力量,配足配强督学,确保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能。积极做好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党政领导履行教育主体责任督导考核,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落实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组织开展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和重大教育项目落实、重大突发事件的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公开、反馈、问责等制度,推动公开监督和行政问责。

(二)强化教研支撑作用

完善教育科学研究网络体系,配齐配强各学段学科教研员,建强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切实提升教研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课程育人、学业质量、教学评价、减负增效等重点领域研究。全面提高服务教育发展能力,对标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形势趋势,强化预研预判,发挥教研机构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政策导向和教育决策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教研”新模式,提升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等教研服务指导水平,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比例。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机制,落实各级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全面实施教育经费精准预算和绩效管理,推进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加强对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监督检查,禁止各级各类公办学校举债办学,有效防控财务风险,确保经费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四)启动实施教育项目驱动战略

全面统筹各类学校布局,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贯彻《陕西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办法》,全面落实《延安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20-2025年)》,实施学前、义务、高中、职中、特教等重点项目,加快中小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新建学校151所,扩建、改建、维修改造学校247所,共新增学位116090个。推进教育设施装备现代化,升级改造“班班通”教室3100个,新建“班班通”教室300个,建设无线校园网络320个、远程同步互动录播教室760个、智慧教室230个、创客教室1700个、智慧校园68个。建成延安市远程互动智慧教室综合管理、校本资源管理两大平台。

(五)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全面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联控联保制度、防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七长”责任制,持续开展监测预警,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精准落实资助政策,夯实帮扶责任,扎实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工作,优先加强沿洛河、沿黄河经济带相关区域的教育发展,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打造“温馨校园”。积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计划,全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区人才”教师专项计划等项目,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六)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

加强校园应急队伍建设,夯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推进市县中小学、幼儿园视频监控综合平台建设应用,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稳定管理能力。强化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日常应急演练,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自救自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不断优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环境。健全追责机制,做到安全稳定事件、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

七、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把握“两个确立”,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具体行动中。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动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四个正确认识”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落到实处,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抓好教育系统“四史”专题教育以及党章党规学习教育,强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推动教育部门常态化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奋力创建模范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推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制度机制保障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健全民办学校党组织参与决策监督机制,推动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以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建设,做好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制度。充分运用“互联网 党建”新模式,创新党建线上线下工作方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健全考核指标体系,细化落实“三项机制”,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教育系统党政管理干部培训计划,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

(三)加强宣传统战工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效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和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健全舆情研判、信息通报、事件处置、督查指导工作机制,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确保宣传理论阵地可管可控。健全完善统战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常态化专项整治,推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遵规守纪、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履行情况监督检查。完善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压紧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紧盯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工作,大力查处师生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扎实高效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落实工作责任

市、县(市、区)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实行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县(市、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对标规划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本校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和落实。

(三)强化规划实施

将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年度工作要点、年度计划有效衔接,研究部署“十四五”时期推动延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精心组织实施教育项目建设,确保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四)做好监测监管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定期跟踪重点任务实施进展。强化结果应用,将规划执行实施情况作为督导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规划宣传

注重宣传引领,做好宣传解读,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与合力,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网站地图